我們練太極拳的人,在陰陽並濟的拳路上前進,一輩子就在陰陽之間摸索、在正負之間掙扎,終究接近臨界點“零”的空、虛、無之圓融妙境。
就我本身而言,開始時不太在意,以為陰陽就是一種理論。黑白、晝夜、上下、盈虧等,凡是有對立性的事或物,掛以陰陽之名,無一不可,因為“想當然爾”,所以自以為明白陰陽道理,也就不經意的將“陰陽道理”拋諸腦後。
後來練拳經年,慢慢發覺,陰陽之理,不止於我當初所認知的膚淺、表層的領域而已,這並不是說陰陽道理是錯的,而是當初我自以為知道的陰陽,在日後看來,它是空洞不實的,我並沒有在行拳走架中去實踐。這也就意味著,我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練太極拳的名號,卻沒真正落實太極陰陽大道。
就因為知道必須在肢體動作中落實陰陽之道,所以我堅信一定要勤練,唯有勤練才能在拳藝上有所精進。也就是因為勤練,才漸漸把實際肢體的運作練出陰陽道理來,就是在行拳走架,一手、一足,都不悖陰陽之理,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把每一吋肌膚都練出陰陽至理來。
但是“知易行難”,這一階段的磨練需要很長的時間,一般人往往都在這一段時間內,見異思遷而亂了陣腳。依 恩師《陳氏太極拳五層功夫》一文中,在第二層後半段到第三第四層,都是屬於這一階段精雕細琢期間,大約要七年〈若沒依照文中要求,每日練拳十至十五趟,那鐵定要延長許久〉。像我就是沒有依教奉行,所以練拳已經二十幾年,自知只實踐了一小部分的陰陽道理,尚覺大部份未能落實。我自己常常覺得資質魯鈍,連一點點小小的勁道,都要琢磨兩三年才稍有領悟。所以在師兄弟討論練拳心得時,我是聽得多,發表得少,我總覺得師兄弟的境界都很高,我是不易辦到的,甚至連我自己的學生與人言談之間那種“震退對手數丈”的功力,我真是又驚訝又讚嘆,自覺不如啊!
熬過十幾年,對於肢體陰陽漸漸熟知,內在“覺受”逐漸鮮明,更能進一步體驗“多練練”的重要性,多說無用,常常虛心自省,不順遂處先於腰腿求之;腰腿求之不得,再於內氣求之;內氣求之不得,再於“內外合度”上推求,哪裡多了?哪裡少了?是否能行之“中道”?真的再不行,最後只有請出 恩師《錄影帶》,反覆的在自覺不得勁處多看幾遍,或許能看出端倪。經一段時間的“默識揣摩”,自能明白其中道理,也漸漸體悟為什麼在拳路上 恩師是那樣打的,自己過去自以為高明之處,原來是自己未達那種火侯,所以做不到,更別說要領會出其中奧秘。凡此種種只能用一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形容。
“立身中正、呼吸自然、用力勿過”是 先師告誡諸弟子練拳之三大原則,終身奉行,絕無弊病。而事實上我也認為,這也是拳藝的高超境界,因為這些都符合“中道”之原則,也就是正負之間的臨界點。我們在拳藝未精之前,舉手投足之間非正〈過〉及負〈不及〉,所以練拳之時,仍免不了歪斜、凹凸,或是偏重於局部的表現,而忽略了整體的協調;推手時也免不了頂、扁、丟、抗;但我堅信只要恪守 恩師的教誨,把握每一天,老實練拳,往正負之間的臨界點邁進,終必有成,若是為求速效而夾雜貪多,背離了正道,反而浪費時間,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你我可不慎乎?
最後我要套用幾句話與大家共勉,並期指正:
“意”太輕不行、太重不行,總在有意無意、輕重之間。
“氣”太浮不行、太沉不行,總在有氣無氣,浮沉之間。
“形”太剛不行、太柔不行,總在有形無形,輕柔之間。
本文章刊登於 「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 陳氏太極拳分會 九周年特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