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過了幾個十年,越練越入味,對於祖師先輩的智慧也就更加的敬佩與推崇。
一般武藝大都講求速度、力度、甚至於狠度。太極拳也講求速度,但他主要的是快在裡面,所以從外型看不出他有多快;太極拳也注重力度,但它是外內合一、上下協調,同時多部位的發力(稱之為勁),因此也看不出它用了多大的力。又因為看不到速度和力度,所以也就不覺得它哪裡凶狠粗暴,再加上它有很完備的陰陽剛柔的太極理論,以及溫和悠緩的拳架套路、令人覺得它在武學的背後蘊藏著濃厚的文學氣息。
我回顧太極拳先輩,以其畢生的經歷累積了經驗,產生了智慧,為後代營造出一個優質的環境,讓我們在這個環境中學習成長,以至於有高素質的成就。而這優質的環境我把它歸結於兩個特點,一個是"慢"、一個是"圓"。
習練太極拳從盤練套路入手,套路中每個招式的手足動作都是緩慢的(除了少部份發勁的動作較快,但也是先續再發,先壓縮後彈出在時間上也延緩了許多),這就暗中造就了一些殊勝的地方:
第一、因為慢而不容易忽略動作過程中的每一細節,所以可以練得較為精密,不易產生掉勁。
第二、因為慢,所以較不會造成斷勁,因為跟不上的肌肉群能因慢而跟得上,太快的肌肉群因慢會減速等其他的肌肉群趕來會合,在一起進行下一拍的動作。
第三、因為慢,精神不用那麼緊繃,肌肉就容易放鬆,除了改善心浮氣躁的不良習性之外,漸漸地就能契入「心意下降」「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的境界,因而對於鬆肩沉肘、空胸鬆腹、鬆腰落胯、氣沉丹田、腳底生根...等有關太極拳要求的一些肢體要領,就能逐一掌握。而這些鬆、沉、降的現象,都是習練太極拳「由鬆柔入手」及「去僵求柔」之築基時期所必須遵循並勤加練習的要點,這些根基若不能貫徹執行,太極路上就無緣發展到下一階段,長遠的說將與成功擦身而過。
第四、因為慢,腦波也會跟著平緩,悠閒下來,逐漸進入扮演「退居幕後」的角度,以腦下達指令強勢指揮肌肉運動的機制慢慢退去,代之而起的是肌肉「自行」運作的機制,這樣的機制,再連續練拳數趟之後就會逐漸地出現,而且隨著對拳架的熟練度,它出現的時間將會提早,這就是日後「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忘我」「不假思索」等功能產生的必經歷程。
第五、因為慢,肌肉作用的方式將由瞬間性的爆發力轉為延遲性的持續力,這種不同性質的轉變,將是日後由外勁轉為內勁,以及具有橡皮筋或彈簧形式的彈性勁的重要來源。
以上所述均是由於「慢」的特性,所以能從「鬆柔入手」、「去僵求柔」,好好地打下基礎,長期習練之後的太極拳「沾黏連隨」的特質將逐一展現。
太極先輩們營造的另一個特殊的培育環境就是運行肢體走弧,走圈,不走直線,它由太極圖的外圈(公轉)及雙魚交握的s型內圈(自轉)。交相運用,與大多數武術走直線的練法大有不同,它造成如下幾個優勢:
第一、在前進與退後之分界處,以及向左與向右(可引伸至各角度及方位)的分界處,它是連續不斷的,而直線往返或左右推移,就容易造成所謂的斷勁或掉勁。而這些斷或掉勁處正是對手見縫插針的最佳時刻,我方會在不知不覺中吃了悶虧。
第二、運行走弧走圓,較易避開對手的正面衝擊,即使沒法完全避開來力,但也因圓弧的架構使來力自然偏向一側,除了我方的受力度大打折扣之外,對方也因而失了重心,此時也是我方進取的好時機,若是對方用力過猛,自然傾跌而出,不待我方出手。
第三、由於路線走圓,較易形成力偶(如手轉水龍頭或方向盤)至少能用到雙倍以上的勁力,而且因圓的對向(如時鐘之三點對九點,六點對十二點)同時作用,使對方難以兼顧防患。
第四、由於走圓,切線的進出(如腳踏車之鍊條與齒輪的嵌入及分離)流暢、滑順,這在出手進擊或入手防禦比較不會有「頂、扁、丟、抗」的情形產生,而且會有比較多的點(理論上是360度全方位的)可以切出或切入,這在運用上就靈活許多。
以上大略舉出數點有關走圓、走弧的優勢,不過這還是一般大眾比較容易明瞭的有形外在,另外還有一些隱於內的作用,才是展現上層武術高深可敬的幕後功臣。
古聖先賢從對大自然的運行現象觀察入微而大徹大悟,了見心性的,多有其人,我們要能了悟太極之理亦必回歸宇宙的自然現象才能真正達到圓滿究竟,否則難免偏執一方。
小時候住在鄉下,鄉民大都務農,灌溉溝渠在那個年代相形重要,對兒童而言,那是夏天最吸引人的地方,雖然家長都一再告誡,不准去溝渠戲水,但玩伴登高一呼,一窩蜂就傾巢而出,父母的警告早就拋到腦後,雖然如此,但是真正下水嬉鬧時,還是會去注意水面有沒有出現漩渦,因為大人常說漩渦會把人捲進去,救不回來,所以玩歸玩,誰也都怕死,因此若有同伴發現水渦就會一陣騷動,趕快離去。
村子北邊有幾個大池塘,養著許多「草魚」,最大的一個每年還會舉辦釣魚比賽,有些魚還真大,比小一、小二的孩童還要長、要重。池塘的北岸有一排木麻黃,大約十來棵,在大概三公尺高的地方那樹幹被切得整整齊齊的,看上去好像一排人被劊子手從脖子砍斷,有點怵目驚心,聽大人說:「因為前陣子來了一個龍捲風,除了幾棟房子屋頂被吸走之外,那十來棵樹也同時遭殃。」那時幼小的心靈對龍捲風打從心裡就畏懼其驚人的破壞力。
小時候玩竹蜻蜓,製作時一定要兩翼輕薄,對稱平衡,手搓捻時一定要有加速度,而且搓中心桿的時間要長一些,這樣它才會飛得高又久。
打陀螺也一樣有很多要點必須齊備,才能在地上轉的久,還能嗡嗡作響,這包括了陀螺的勻稱(首要條件要圓、它的腳要在正中心)陀螺的形狀(太胖太瘦都不好,還要配合人的手掌大小),繩子的長短(太長、太短都不行)、材質(太硬、太軟摩擦帶動力都不好),繩子要纏的密且順,拋出時若能在暗中加一些力道,那就表現得更傑出。
以上舉了一些事件,渠溝的漩渦、龍捲風、竹蜻蜓、陀螺,想想都是與圓、旋轉有關。天文學家有發現宇宙中有一中心「黑洞」,它有超強的吸力,以旋轉的動態將大致星體,小至光子的所有物質全部往其內部吸引進去,因為不斷的壓密集中,科學家比喻,在黑洞中,一個桌球體積大小的物質,它的重量就跟地球一樣重,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現象,而這個現象也正告訴我們,當旋轉現象持續不斷的進行結果,它會形成一個超強度的核心。
我想依照這個理論,地球地心的物質一定比地表的物質密度大上好幾倍,而且也具有某種神奇的力量,這包括了地心引力及磁場等。如果把人當成一種物體來看,人的前後及左右的中心,就會在百會穴道會陰穴的連接線上,而人的上下中心就在腹部這個區域。所以歸結起來,上述的前後、左右、上下三度空間的中心就是我們人體的核心,我們武術家稱之為丹田(或道家修練的「下丹田」,或密宗修持的臍輪...等)
所以當人不斷持續的做一些圓型,旋轉動作,日積月累,在同樣的理論之下,它會慢慢形成一個具有強大密度的中心,而這中心沒有實質的物體存在(向颱風眼或水渦的中心是空洞的,黑洞、龍捲風亦是)我們只能拿磁場來比喻,它像是具有吸力及排斥力的磁力作用,我們肉眼根本看不到的一種「場」的現象。
因此在我的理念上,太極拳的始祖們,應該不是看著太極圖來創造太極拳的,而是他們在一輩子武術動作的持續演練下,漸漸去除了稜稜角角、漸漸圓潤、漸漸自然表現出圓型的運作路線出來,而且有其節奏、韻律、有輕有重、有快有慢、有向心有離心這樣幾代傳下來在某一個時空交會下,有太極陰陽理論擦出火花,不謀而合,所以才將此一家傳拳學名之為「太極拳」。
而太極拳若他不向一般武術,仍偏重在外型肢體那種粗暴猛狠的外在力學作用,正式它那由於營造了一個合乎天體自然形成的運轉模式---螺旋纏繞,它形成一個看不見的「中心力」,而這種中心力,非以遵照螺旋禪轉的肢體運作,諸如靠任何運動器材或是任何不是螺旋運作的動作型態的它種武術動作所能練成的。
據我的經驗及觀察,有些武術動作是有一些圓,但不是螺旋纏轉,所以少了一些立體的因素,因此就少了一些功能,所以有些武術家就另外加入了一些「練丹」、「練功」的方法,加強「中心」的力道,但如果我沒錯誤的話,說實在的它僅是一線之隔,不過一個在界內,一個在界外罷了。
我們現代人所處的環境,已沒過去麼單純,所以練拳不專、不精,故而練成者少,若又沒有好的觀念,走入歧途異路,盲修瞎練,搞了一輩子子,徒勞無功,甚是可惜。
過去這些理念是有,但是不敢多說,因為沒得印證,近來從電視頻道很多,天文及力學資訊都一再證明我這些理念是對的,以後有機會再撰篇「波的理念」來與大家分享,或可讓大家對於太極拳神妙的力學表現有更進一步的認知,或於練拳路上有所助益。
留言列表